本宮歷史沿革
首頁 > 本宮歷史沿革
沿革
2017-02-24


慈祐宮的創建年代,有數種說法,依據連橫所著《台灣通史》:「慈祐宮,在興直堡新莊街,康熙25年建,祀天上聖母。」

《台北廳志》也沿用這說法,加上新莊人口碑相傳的說法,新莊人大都沿用康熙年間所建之說辭。

而余文儀的《續修台灣府志》記載,慈祐宮於雍正9年(1731年)所建;另外,陳培桂的《淡水廳志》則說乾隆18年(1753年)建;又根據廟中所嵌同治12年(1873年)立的《重修慈祐宮碑記》,則明確記載為雍正7年(1729年)。

根據新莊人所傳說的,慈祐宮於康熙25年(1686年)開闢之初,先建小廟加以崇祀。

隨著新莊平原的拓墾發展,移民愈來愈多,香火也日益鼎盛,到雍正年間,新莊因地利之便,成為南北交通要衝與貨物集散中心,成就「千帆林立」的景象;移民在生活安定富足之餘,感念媽祖的庇佑,雍正7年(1729年)由福建運來石材磚瓦、杉木,將過去奉祀媽祖的小廟,改建成相當規模的「天后宮」。

乾隆13年(1748年)新莊街大火,天后宮亦受波及,於是發起重修,同時為避火山之氣,在正殿後面開闢池塘引水鎮火,喻之「美人照鏡」、「倒照觀音」,因當時後村圳以北尚無建築物,池水倒映觀音山影。重修工程直至乾隆18年(1753年)完成,也改稱為「慈祐宮」。